Road

 

读经之路

1. 读经之法

圣经是一本深奥的书。如何研读圣经,首先要是一个在神面前是对的人,其次也要有好的方法,灵活的方法。

《倪柝声-今时代神圣启示的先见》一书第四章说,倪柝声弟兄一开始过基督徒生活,就殷勤研读圣经。他研读圣经的方法如下:

(一)一般地按顺序研读圣经各卷,得着整体的概念。

(二)专一研读一卷书,如创世记、但以理书、马太福音、罗马书或启示录,探索神话语中那一部分的深奥。

(三)读专题,如更美之约、时代、基督的再来、国度和被提,全盘明了某些真理。

(四)读辞,如救赎、赦免、称义、和好、救恩、公义和圣别,学习一些重要字辞的基本意义。

(五)读预表,如帐幕、祭坛、约柜、圣殿和供物,得着基督、召会和属灵事物清楚的图画。

(六)读寓意,如撒拉与夏甲(加四24)、雅各井(约四12~14)、活水的江河(约七38),领会这些属灵事物的意义。

(七)读比喻,如马太十三章的七个比喻、十个童女的比喻、他连得的比喻,明白这些较深奥秘的深邃。

(八)读数目,如三、五、七、八、十二,明白它们在圣经中的意义。

(九)读预言,如关于以色列的预言,关于召会的预言,关于外邦人的预言,明白圣经中关于时代的真理。

(十)读圣经人物的生平,如亚伯拉罕、大卫、但以理、彼得、保罗等,从圣经人物的生活学榜样。

(十一)读历史,如以色列的历史和召会的历史,看见神在他管治中的行政。

(十二)读诗歌,如诗篇中的诗,以及别卷中的歌,学习如何赞美和祷告。

(十三)比较的读法,将圣经的一段与相似或不同的一段作比较。

(十四)查读希伯来或希腊原文,得着一个字或辞的准确意义。

(十五)读别人的著作,得其帮助、灵感和平衡的观点。

(十六)从圣经得知识和亮光的读法。他用一本圣经,特为作笔记和写注解。他教导人为着这目的,每天读三章旧约一章新约,一年读完圣经一遍。

(十七)得生命的读法,为得属灵生命的每日粮食。为此他用另一本圣经,没有任何注解或笔记,好接受新鲜的亮光,得着属灵的滋养。他教导别人每早晨也这样作,读几节圣经,同时用祷告的灵接触主,透彻地消化这几节。

—–

2.《读经之路》摘抄

关于如何读经,《读经之路》这本书是很好的帮助。抄录部分在此,与大家共勉。

《读经之路》序

圣经是神所默示的话。每一个神的儿女必须把圣经读好。

圣经记载神在已往替我们作了多少事,说了多少话,也记载神在已往怎样带领人。因此,要知道神为我们豫备的是多丰富,多广阔,就非读圣经不可。

神今天对我们说话,是根据祂已经说的话;神借着我们去对别人说话,也是根据祂已经说的话。我们必须把神的话丰丰富富的藏在心里,才能听神今天的话,才能让神用着我们去作话语的执事。

我们编这本书的目的,就是盼望能提供一些读圣经的的先决条件和主要方法,对于有心读圣经的人能有一些帮助。但愿神赐福给这本书和它的读者。

《人的豫备》–要具备三件事~起始的话

人在神面前要把圣经读得好,有两个基本的条件:一个就是人必须对,人必须有训练;还有一个就是方法也必须对。几百年来,特别是更正教起来以后,在教会中,关乎读圣经的书,比较好的有几十种之多。这些书都相当好,但是都有一个基本的缺点,就是只注意读圣经的方法,而不注意读圣经的人。好像无论是谁,只要用这些方法去读圣经,就能读得好。其实,许多人用这些方法去读圣经,还是读不好。编写读经方法的人,都是读圣经读得相当好的人,;但是那些只效法他们的方法去读圣经的人,未必能把圣经读得好。缘故在那里呢?因为他们忘记了他们自己是什么人。读圣经不只方法如何是问题,并且人如何也是问题。有的人圣经读得好,是因为他们在神面前是有学习的人,所以方法一对就读得好。如果把他们的方法传给人,却没有把他们的为人传给人,结果许多人的为人不对,即使用他们的方法去读圣经,也不能读得好。

这一件事非常重要,就是读圣经不只方法要对,人也必须对。人对,然后才能用正当的方法去读圣经。不错,读圣经的方法的确要紧;如果没有好方法,的确也读不好。但是必须先把我们这个人修改过,才能把圣经读得好。有一班人有一个错误,以为只有极少数的人能读圣经,还有一班人有另一个错误,以为任何人都能读圣经。其实,这两种想法都是错的。不是只有极少数的人能读圣经,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读圣经,乃是只有一类的人能读圣经。我们要作这一类的人,才能好好的读圣经。我们必须看见是人在先,方法在后。人如果不行,方法就没有用;人如果行,所有好的方法就都能用。有的人注重方法,我们也注重,但是我们决不把方法摆在前面。方法不是第一,人是第一。人对了,然后我们要把那些最好的读圣经的方法都拿来用。

因此,要讲怎样读圣经的问题,自然就可以分作两部分:第一,人的豫备,第二,读圣经的方法。我们现在先来看人的豫备应该怎样。

甲 要具备三件事
壹 要属灵
一 『 我…的话就是灵 』

主耶稣在约翰福音六章六十三节告诉我们说,『我对你们所说的话,就是灵。 』所以圣经的话不只是话语,不只是字句,并且也是灵。我们也要记得约翰福音四章二十四节,主耶稣说,『神是灵,所以拜祂的,必须用灵…。 』(照原文直译。)主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原则,就是神是灵,人非用灵不能摸着祂。神是灵,我们如果不用灵,就不能拜祂;神是灵,我们如果用灵以外的东西,就不能拜祂;神是灵,我们如果用思想,就不能拜祂;神是灵,我们如果用情感,就不能拜祂;神是灵,我们如果用意志,就不能拜祂。歌罗西二章二十三节所说的『用私意崇拜,』就是用意志敬拜,那是不行的。为什么?因为神是灵。神是灵,所以拜祂的,必须用灵。约翰六章主所说『我…的话,就是灵,』这里基本的原则也是一样的,意思说,主的话是灵,所以读祂的话也必须用灵,所以读祂的话必须用灵。换句话说,属灵的东西必须用灵才能摸着。

圣经这一本书,不只是话语,不只是文字,不只是用纸所印的书;圣经这一本书,以它基本的性质来说,乃是灵。所以一切要读这本书的人,非用灵来摸它不可,非用灵来读它不可。我们这里所说的灵,乃是指重生的人所有的灵,我们姑且简称它为『重生的灵。』这个灵不是每一个人都有,所以圣经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读;惟独有这个灵的人才能读圣经,没有这个灵的人就不能读。这个灵是为着敬拜神用的,也是为着读圣经用的。人没有这个灵就没有法子认识神,也没有法子读圣经。也许你是从基督教家庭里出来的,当你回想你没有重生之先,也曾读了许多圣经,但是你一点意思也不懂得。圣经里面的历史你都知道,事迹你都记得,但是你一点都不懂。这样的事一点不希奇,因为神的话是灵,若不用灵,就没有法子读这本书。所以,人在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圣经呢?从他接受主的那一天起,他就会明白圣经了。从那一天起,圣经对于他就变作一本新的书。从那一天起,他开始懂得了,他宝贵这一本书了。虽然一下子不能懂得许多,但总是喜欢读它,天天读,年年读,不读好像觉得饿,好像有所缺。人这样读圣经,就会明白神的话。缘故在那里?缘故是人得着了重生,缘故是『从灵生的,就是灵。 』(约三6。)我们最好把这三节圣经连在一起:『神是灵,』『我…的话就是灵,』『从灵生的,就是灵。 』圣经的话是灵,人重生时所得的生命也是灵,是灵的人,去读是灵的话,圣经在他身上才开始发亮,才开始有用处。

不管一个人多聪明,多会读书,如果他没有重生,这一本书在他身上是莫名其妙的。一个重生的人,即使文化很低,但是他读圣经的力量还比一个没有重生的大学教授好,因为一个有重生的灵,一个没有重生的灵。圣经不是靠聪明、靠研究、靠天分高就能懂得,因为神的话是灵,必须有重生的灵的人才能懂。圣经的根是属灵的,圣经的本质是属灵的,所以,人若没有重生的灵,就不领会这本书,这本书在他身上就成了一本封闭的书。

在约翰六章五十五节主耶稣说,『我的肉真是可吃的,我的血真是可喝的。』当时那些不信主耶稣的犹太人一听,觉得这是什么话,怎么能吃你的肉,喝你的血!可是重生的人都知道这是指着神的儿子说的,并且要俯伏下来说,『我的生命是因着你的肉,因着你的血而有的。没有你的肉,我今天没有生命;没有你的血,我今天不能活。你的的确确是我们的粮食。 』有重生的灵的人读主的话,不只不奇怪,并且会感谢,会赞美。

主说,『叫人活着的乃是灵,肉体是无益的;我对你们所说的话,就是灵。』(63。)在这里我们看见有两个范围:一个范围是灵,一个范围是肉体。在灵的范围里的都是活的,都是有用的;在肉体的范围里的都是无用的。读圣经非有灵不可,非在灵的范围里不可。不管一个人学问多深,研究、分析的力量多好,如果缺了这个灵,就没有法子在神面前读圣经。

神是灵,我们今天有灵,所以我们认识神。也许有不信的人和我们辩论,我们口才不如他,聪明不如他,讲不出许多大道理,但是我们知道我们认识神,因为我们已经重生,我们已经有了重生的灵,我们能用这个灵去摸着神。讲得出道理也好,讲不出道理也好,都没有关系,总之我们已经摸着神了。不认识神的人盼望借着分析、归纳、讲理由来寻找神。但是,分析有了,归纳也有了,理由也有了,他还是不能相信,因为神不是给人分析、归纳出来的。约伯说,『你考察(研究),就能测透神么? 』(伯十一7。)人没有法子把神研究出来。人只有一个法子能找出神来,就是要有重生的灵。以这样的灵来碰神,一碰就知道。除此以外,别的方法都没有用。人要读圣经,也必须有重生的灵才能读,就像人必须有重生的灵才能摸着神一样。比方:一个人装了电灯要接电,他手里所有的材料是木头、竹竿和布,却有有铜丝,就电厂里虽然有电,也没有方法使电灯亮。不管有多少布,不管有多少竹竿,也不管有多少木头,总没有法子把电引来。另外一个人,布、竹竿、木头,一样都没有,只有一点铜丝,他却能使电灯亮,因为铜丝能把电引来。照样,人必须有重生的灵,才能摸着神;必须有重生的灵,才能摸着神的话。

我们里面所有的成分,只有一部分可以读圣经的,那就是我们经过重生的灵。我们若用其余任何的部分去读圣经,那都是在神之外的,根本摸不着神的东西。这一本圣经,可以在人身上变作肉体,也可以在人身上变作灵。人如果没有重生的灵,只有肉体和肉体所包括的一切东西,圣经在他身上就变作肉体;人如果有重生的灵,有这个灵的功能在他身上,当他摸着神的话时候,也就摸着灵。这并不是说圣经会变作不是灵。圣经本身是灵。主耶稣说,『叫人活着的乃是灵,肉体是无益的;我对你所说的话,就是灵。 』主耶稣的话是灵。但是主耶稣的话在信祂的门徒身上是灵,在不信祂的犹太人身上却变作肉体;在有重生的灵的人身上是灵,在没有这个灵的人身上就变作肉体。有许多人读的圣经,使人觉得可笑,就因为他们缺了这个灵。人不能用自己的头脑、自己的聪明读神的话。人必须有这个灵,才能读神的话。

二『 将属灵的事交通给属灵的人』
(…从略)

贰 要奉献

一 心要敞开
二 眼睛要纯一
三 顺服要继续

参 要有熟练的习惯

希伯来五章十四节:『惟独长大成人的,才能吃干粮,他们的心窍,习练得通达,就能分辨好歹了。 』(『长大成人』译作『成人』即可,『习练』可以译作『习惯。』)人要接受神的话,是有一个条件的。这个条件是什么呢?就是成人的人才能吃干粮。为什么成人才能吃干粮?因为他们有这个习惯。惟独成人能吃干粮,因为他们习惯了,他们的心窍有了训练,就能分辨好歹了。上面十三节所说『熟练仁义的道理,』就是熟练神的话。 『熟练』在希腊文里是工业上的用辞,意思是有技巧。在工人中间,有的是生手,有的是熟手。熟手就是经过相当训练,技术纯熟的人。 『熟练仁义的道理,』意即对于神的话是训练有素的,是有技术的。一个人要明白神的话,要读圣经,必须有熟练的习惯。

圣经会将人的情形显露出来。什么种人,就会读出什么种圣经。你要知道一个人的性情、习惯如何,你不妨拿一章圣经给他读,看他读出什么东西来。总是什么种人就读出什么种东西来。一个好奇的人,读出来的圣经就是好奇的。一个头脑大的人,读出来的圣经就是在那里讲理由的。一个不用思想的人,读出来的圣经就是一节一节的字面而已。这是一个事实,就是人的性情、习惯会在他读圣经的中间显露出来。人的性情、习惯在神面前没有受对付,这些性情、习惯就要把他带到完全错误的路上去,叫他读圣经没有属灵的结果。

那么,人的性情、习惯要怎样,才能读圣经呢?

一 不要主观

第一,所有读圣经的人都应该客观。没有一个主观的人是能读圣经的。一切主观的人,是不宜于学习的人。你对一个客观的人说话,说一遍他就听懂。你对一个主观的人说话,说了三遍,他还不懂。许多人听话听不懂,不是因为他头脑不好,乃是因为他太主观。他完全活在他自己的思想里,所以别人的话听不进去。他里面满了思想,满了意见,满了主张,别人的话就格格不入。他在那里想水,别人对他说山的时候,他还以为是山上的水。一个主观的人,连人的话都听不清楚,还盼望他听神的话!一个主观的人,讲世界的事都不懂,还盼望和他讲属灵的事!

有一件希奇的事:所有会读圣经的人,听话都非常快。你一说,他就懂。你怎么说,他怎么领会。一个不主观的人,能听话,就也能读圣经。相反的,有许多人你对他说一遍,他没有印象;你对他说两遍,他仍然没有印象。这是因为他里头的东西多得很,思想也多,意见也多,主张也多。你对他说一遍、两遍,他一点都听不进去。我们若要试验自己是不是一个主观的人,只要看:别人说话,我能不能懂?人家轻轻的说,我能不能懂?我们活在地上的年日有限,如果再主观,我们的时间就不知道要打多少折扣。客观的人读一遍圣经,比主观的人读十遍还要好。主观的人读圣经,读一遍漏掉,读两遍也漏掉,读九遍、十遍都漏掉。圣经从他身上滑过去,圣经在他身上留不下印象。

我们记得撒母耳的故事。当主喊他的时候,他总是跑去看以利,因为他已经有一个思想,以为晚上喊他的一定是以利。 (撒上三4~10。)神喊他,他却以为是以利喊他。以利的声音他曾听过多少次,这次不是以利的声音,难道分不出来么?就是因为撒母耳主观,他以为喊他的总是以利,所以他就分不出是以利的声音或者是神的声音了。

有些人的难处,就是不让神拆掉他的主观。所以不管他怎么读圣经都没有印象,好像神说话他总听不见。我们在神面前读神的话,我们的思想必须向神开起来,我们的意见也得向神开起来,我们的感觉也得向神开起来,我们的心也得向神开起来,我们的一切都得向神开起来。换句话说,我们不要作一个主观的人。我们越过越要看见这话的紧要。人在这件事上若没有经过对付,圣经就读不好。一个客观的人,里面充满了等候,等候神说话;里面是安安静静的让神说话。人在神面前达到这一个地步,他读神的话;就很容易明白神所说的是什么。不必问人属灵不属灵,只要问他这一章圣经说什么。有的人说不上来,这就证明他是一个主观的人。主观的人是不容易听话的人。正如希伯来五章十一节所说的:『你们听不进去。 』有些人里面就是充满了东西,别人把话怎么塞都塞不进去。主观是非常严重的一件事。一个人一主观,他就没有法子听神的话,他就摸不着属灵的东西。

二 不要马虎

第二,读圣经的时候不可马虎。圣经是一本非常准确的书,可以说,一个字都不能错,一个字都不能差。只要稍为马虎一点,就把神的话漏掉。一个主观的人会把神的话漏掉,一个马虎的人也会把神的话漏掉。所以我们要谨慎。一个人越认识神的话,就越谨慎。马虎的人读出来的圣经一定是马虎的。我们只要听一个弟兄怎样念圣经,就知道他是一个马虎的人,或者是一个谨慎的人。有许多人,读一节圣经,或者背一节圣经,常把非常重要的字随便的念错,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。我们的习惯常常容易犯不准确的毛病,因此对于圣经的认识也往往不彀准。有许多地方只要稍为马虎一点,就把神的话弄错了。现在举几个例子于下:

圣经里面对于『单数』和『多数』是非常讲究的。单数和多数不可不分,不可随便。例如:『罪』在原文就有单数和多数的不同。单数的罪是指人的罪性,多数的罪是指人的罪行。圣经里面说到神赦免人的罪,都是指多数的罪- 罪行。神从来不赦免人单数的罪- 罪性,单数的罪是不能赦免的。我们的罪性(单数的罪)需要脱离,我们的罪行(多数的罪)需要赦免。这在圣经里是分得非常清楚的。

(…从略)

我们必须在神面前有准确的习惯。如果我们是不准确的人,我们就亏损了神的准确。如果我们有不准确的习惯,读圣经就读不出什么东西来。我们必须看见圣经是何等的准确,准确到一个地步,不许可弄不清楚!我们必须在神面前接受准确的训练。

三 不要好奇

第三,我们可以寻求准确,但是千万不要好奇。神的话都是准确的,但是我们不可存着好奇的心去寻求它。如果以好奇的心去寻求神的话,就完全失去属灵的价值。圣经是一本属灵的书,必须用灵才能懂得。如果我们寻求准确的目的是为着满足好奇心的要求,而不是为着满足属灵的要求,那我们的路就走错了。可惜有许多人读圣经,是一直在那里寻找奇怪的事。例如有人花很多功夫去证明分别善恶树就是葡萄树,这样的读圣经并没有用处。我们要记得,圣经是一本属灵的书,我们要摸着生命,摸着灵,摸着主。我们看见了属灵的东西,我们也就看见圣经字面上的准确,因为所有属灵的东西都是准确的。如果不从追求属灵的东西出发,那就错了。

有些人爱往好奇的路上走,连读豫言也是为着好奇。他们读豫言,不是为了等候主再来,却是光要知道将来的事。这中间属灵和不属灵的分别太大。如果我们这个人是好奇的,那就所有属灵的、有价值的东西,一落到我们身上,都变作不属灵的、死的东西了。这是非常严重的。我们在神面前要分别什么是有价值的,什么是不大有价值的;什么是重要的,什么是无关紧要的。是主耶稣说,律法的一点一画都不能废去;(太五18;)也是主耶稣说,律法中有更重要的事。 (太二三23。)律法是准确到一个地步,连一点都不能废去,但是,律法中也有更重要的事。那些好奇的人,专把轻的事情拿来读,如果一直这样往轻的路上走,他们就成了轻的人。他们这种情形,就是主耶稣所说的,把骆驼吞进去,把蠓虫滤出来。 (24。)他们会把最小的滤出来,却把最重大的吞进去。这样读圣经,是完全走错了路。这一种错,是从我们好奇的性情来的。所以我们的性情如果不更改,我们就不能盼望读得好圣经。

上面所说的主观、马虎、好奇,是我们人所常有的毛病。我们必须在神面前把这些毛病矫正过来,成为一个客观的人、准确的人、不好奇的人。这些客观、准确、不好奇等等的性格,不是一次两次、一天两天的事,是要我们不断的训练自己,成为一种习惯才行。我们一拿起圣经来读,就是客观的在那里读,就是准确的在那里读,就是不好奇的在那里读。这样,当我们的性情、习惯对了的时候。我们读圣经才能读得好。

《人的豫备》–要进入圣灵的三件东西~起始的话

要把圣经读得好,还必须进入圣灵的三件东西。特别是读新约,明显的有三件专一的东西要我们进入。

第一,圣灵要我们进入祂的思想。我们要明白圣灵的话,我们的思想就必须进入圣灵的思想。特别是书信,要我们进入圣灵的思想,我们才能明白。

第二,圣灵在圣经里还有祂的事实;很多基本的事实,也要我们进入。我们如果不能进入这些事实,就也没有法子明白神的话。特别是四福音和使徒行传,圣灵要我们进入当时的事实。

第三,还有一件东西是圣灵要我们进入的,就是灵。有许多地方,不只要进入那个思想,还要进入那个思想的灵;不只要进入那个事实,还要进入那个事实的灵。这,在福音书里有,在行传里也有,在书信里也有。

以上这三件东西,是每一个读圣经的人都必须进入的。这三件东西,只有有学习的人、有对付的人,才能进入。我们不把它们列在读圣经的方法里,因为这还是人的问题,这还是我们人受训练的基本问题。

现在我们来看应该怎样进入这三件东西。

壹 要进入圣灵的思想

圣灵写圣经的时候,有祂自己的用意,有祂自己的思想。读圣经的人该学的功课,不是在乎光读那些话,也不在乎光能记得那些话,乃是在乎能摸得着圣灵当时写这一段圣经的用意在那里。读圣经,第一件事不是寻找解释,乃是要知道圣灵当时写圣经的用意是在那里。我们要记得:话语的价值不是在于话语的本身,而是在于话语所表明的意思。主耶稣对撒都该人说,『你们错了,因为不明白圣经…。 』(太二二29。)撒都该人不是不读神的话,乃是不明白神的话。我们读的时候,要明白圣灵说那话的用意在什么地方。因此,我们的思想必须受相当的对付。

一 要和圣灵的思想合流?

读圣经的人,必须是客观的人,必须是不凭着自己的思想的人。圣灵有一个思想,人的思想要进到圣灵的思想里去,要能和圣灵的思想合流。圣灵这样想,我也这样想。像一条水流一样,圣灵是主流,我是支流。圣灵像一条大江,我像一条小溪。溪水与江水合流,大江往东流,小溪也往东流。小溪虽小,但若能跟着大江流去,就也能达到广阔的海洋。

圣经里有的地方注重事实,有的地方注重灵,有的地方注重思想。注重思想的地方有灵、有事实;注重事实的地方有灵、有思想;注重灵的地方有事实、有思想。我们碰着思想的时候,必须客观到一个地步,能跟着圣灵的思想而去。可是有的人就不能,你教他把自己的思想跟着圣灵的思想,他至多作十分钟,再多就不行了。他勉强跟着圣灵想十分钟,他自己的思想就禁不住要出来。这种人是主观的人,是不能读圣经的人。所以,人的受对付,是读圣经的基本条件。

人在读圣经的时候,需要用自己的思想,可是人的思想必须和圣灵的思想有同一个方向,同一条路线。圣灵往那里走,我也往那里走。要找出圣灵在这一句里面,在这一段里面,在这一章里面,在这一卷里面,祂思想的路是如何。要整个的思想跟着圣灵去,找出圣灵说什么话,圣灵想什么事,祂主要的思想是什么,分枝的思想是什么。当我们在那里读一段圣经的时候,第一个问题就得问:圣灵写这一段圣经的用意到底在那里?我们如果不知道圣灵在写圣经的时候是什么意思,那么将来我们引用这些圣经节,可能都会引错,都不是圣灵本来的意思。读圣经不光是读字面,不光是能记、能背,也不是零零碎碎的明白一点意义就彀。读圣经乃是读圣灵在那个时候所想的,或者说,圣灵借着保罗、彼得、约翰等人在那里讲的时候,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。人的思想和圣灵的思想能合流,才能明白圣经。

有一个故事:有一个信主的人,他特意从埃及走到巴勒斯坦,他要按着以色列人所经过的四十二个站走去。以色列人回头,他也回头;拐弯,他也拐弯。他跟着这条路线走,果然走到了。后来他写了一本书,说他那时是怎样走的。他的路不是他自己定规的,他是跟着摩西走。我们读圣经的的确确也该这样。我们不要自己定规路线,我们必须跟着圣灵走。保罗到耶路撒冷,我们也到耶路撒冷;他在那里怎样感觉,怎样思想,我们也在那里怎样感觉,怎样思想。我们不该有独立的路线,我们必须跟着写圣经的人的路线,跟着圣灵的路线。当时写圣经的人想什么,现在读圣经的人也想什么。写圣经的人受圣灵的感动怎样想,读圣经的人受圣灵的感动也怎样想。我们的思想若跟着圣灵当时的思想走,我们就能懂得到底圣经怎么说。

二 要找出干和枝

圣经里的话,有的是正文,有的是解释;有的话是主要的,有的话是附带的;有的话像树干,有的话像树枝。我们不要跟着枝走而忘记了干,也不要只注意干而忘记了枝。我们要看圣灵在这卷书里到底讲什么,怎样讲法,祂一共题起多少件事,经过多少话,才达到祂的目的。要把这些一步一步的想下去。要跟着圣灵的意思走。祂有祂的正文,祂还有祂的解释。你讲话讲到一半的时候,有几句解释的话出来,这是枝子。可是枝子也不会一直长到天上去而不回来。祂解释了五节、十节,又回到树干来。我们不要一直注意在解释里,也要随着圣灵回到主题来。书信的话,往往是一段正文,插进一段解释。我们必须分清楚什么话是树干,什么话是树枝,才能读得懂。我们读的时候,不可一路冲过去。当圣灵拐弯解释的时候,我们也得跟着拐弯;当祂回到正文的时候,我们也得回到正文。我们要十分的细嫩,十分的不相信自己,完全没有肉体的把握,才能跟得上圣灵的思想。

圣经的话有干、有枝,而枝干之间,又互相联系,成为一个整体。比方:保罗在写罗马书的时候,他不是光要给我们三章二十三节,或者六章二十三节,或者八章一节。全部罗马书包括了一个完全的意思,一个完全的单位,里面一点残缺都没有。所以,我们不可断章取义的只拿几节圣经出来讲。借用是可以的,但是要分清到底是借用或者是解经。如果要借用,也必须明白上下文是什么。不然的话,就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。

我们的思想有了训练,我们就能学习用思想来定住光。光的照亮是霎时之间的,必须用思想来定住它。我们的思想如果没有受训练,没有学会进入圣灵的思想,那么当启示来的时候,就没有思想来定住光。所以我们的思想必须受训练,必须完全客观,完全跟着圣灵走。圣灵说话有祂的路,比方:罗马一、二章说到人的罪,三章就有救赎,四章就有信,五章就有罪人,到六章罪人死了,到七章有两个律,到八章就说到圣灵,九至十一章是比方,十二章是说到基督徒和教会,十三至十六章说到一个得救的人各种各样的行为应该怎样。我们读的时候,要懂得圣灵当时说这些话的意思。我们要注意,圣灵在每一段里都有祂主要的思想:先说了人的罪,才说到罪的解决,和神的义的成功;再说到信,和信的难处是人的行为。此外,还不只是人的罪的问题,还有人的问题,所以六章就说到罪人(旧人)的钉死。要解决人的罪,是借着相信主的替死;要解决罪人,是借着相信与主同死。九至十一章用以色列人的事作比方,把神的恩典和信解释了。十二章说到奉献的基督走的情形。 …从第一章一直到十六章,充满了保罗的感觉。这是干。至于枝,在第一段里就有分枝:圣灵在那里解释人的罪,祂把外邦人说了一下,也把犹太人说一下,然后仍旧回到祂主要的思想里来。我们读圣经,总得随着圣灵的思想走。

三 两种训练的方法

贰 要进入圣灵的事实

一 事实的印象
二 细嫩的感觉
三 有学习才有印象

参 要进入圣灵的灵

要把圣经读得好,除了必须进入圣灵的思想和圣灵的事实以外,还有一个需要进入的,就是圣经里的灵。

一 要摸着话语后面的灵

当神的灵借着人在那里写圣经的时候,不管是写事实或者是写道理,每一卷圣经都有那一卷圣经的灵,每一段圣经也都有那一段圣经的灵。圣灵乃是借着人的灵来彰显出祂自己的情形。比方:我们说圣灵的喜乐,不是圣灵自己喜乐,乃是圣灵借着人的灵喜乐;说圣灵的忧愁,也不是圣灵自己忧愁,乃是圣灵借着人的灵忧愁。所以,人的灵进入圣灵的时候,圣灵的情形,就是人的灵的情形;掉一个头来说,人的灵的情形,也就是圣灵的情形。当神的灵借着人在那里写历史的时候,是把事实的真相写出来。但是,圣经里的历史不只是真实的,并且也有它的灵的情形。或者说,当时有灵的感觉在那一段圣经里,有灵的情形在那一段圣经里。照样,圣灵在那里写书信的时候,祂不只有道理、有思想,并且在后面还有圣灵的感觉。所以,圣经这本书不是光包括事实和道理而已,乃是话语在最前面,话语的后面是思想,思想的后面是灵。我们若只是读到话语,那是最浅薄的读圣经。若能得着那个印象,进入那个思想,就比较深。但是如果停在这里,那我们所明白的还是很少。因为在每一句神的话的后面,都有它一定的灵,都有圣灵当时的灵,都有写圣经的人当时的情形。我们读圣经的人,就需要摸着那一个灵。

话语和灵有分不开的关系。话语的职事乃是灵的释放。谁站起来作话语的执事,他就释放他的灵。如果灵不释放出来,他就不能作话语的执事。灵必须对,有了对的灵才能有话语的职事。许多时候我们作话语执事有错,就因为也许话是出来了,而灵赶不上;话语是对的,而灵不对;话语是强的,而灵不强。但圣经里的话语的执事没有这个难处,他们所写的内容如何,他们的灵也如何。他们的每一段话、每一卷书,都有正当的灵在后面。发表话语的职事,需要前面有话,后面有灵;接受话语的职事,也需要摸着话语后面的灵。我们读圣经是接受话语的职事,我们必须摸着话语后面的灵。我们如果摸不着那个灵,我们所领会的圣经就浅薄得很,至多只能得着道理、事实,不能得着属灵的餧养。若神的话光是印象和思想,就不能作我们的食物;神的话必须是灵,才能作我们的食物。我们的食物,只能从我们摸着话语后面的灵而来。圣经的实质是灵,我们若没有摸着这一段圣经的灵,就是没有摸着这一段圣经。所以我们读圣经,必须摸着那一个灵,那一个特别的灵。

二 怎样能摸着话语后面的灵

怎样能彀摸着在圣经话语后面的灵呢?我们要说,不是人的行为,乃是圣灵的管治。圣灵的管治,就是神的灵来代替人的行为。圣灵的管治,就是神的灵在那里安排一切的环境,祂在那里作工,作到一个地步,使我们的灵与圣经的灵相同;虽然不完全相同,但至少在性格上有一部分是相同的。然后我们才开始摸着圣经的灵。只有相同的灵才能摸着,不同的灵不能摸着。所以读圣经的最高点,乃是读圣经的人的灵被带到一个地步,与写圣经的人的灵相同。他的灵与写圣经的人的灵相同,才能摸着属灵的内容。

在圣经话语后面的那个灵,乃是相当专一的。换句话说,是一定的,而不是随便的在那话语的后面的。写圣经的人被圣灵作工作到一个地步,圣灵认为可用的时候,然后才用这个人来写圣经。他那一个灵是完全的,他有这样的灵,圣灵才借着他在圣经里写出这样的话。换句话说,圣灵默示圣经,不是光给人话语而已,乃是在写圣经的人身上先豫备出一个器皿来,因为这个器皿有那一种的灵,所以才叫这个器皿去写出那样的话。所以在圣经话语后面的灵,乃是完全的、刚强的、不会错的、没有错的。因为圣灵已经把这一个人的灵带到一个地步,是圣灵认为可用的,不只可用,并且是满意的。圣灵认为祂的自由不受人的限制,祂能随意发表祂的意见,连一呼一吸也不受拦阻。所以我们可以说,圣经是圣灵呼气的话。灵是人的灵,但是出来的时候好像是圣灵的灵。这就因为圣灵在人身上有绝对的自由,于是人的灵和圣灵没有什么分别,好像就是圣灵一样。写圣经的人,是这样被圣灵带领,才把圣经写出来。我们读圣经的人,也必须被圣灵带领到一个地步,使我们的灵和当时受感动写圣经的人的灵相同,我们才能摸着神的话语后面的灵。读圣经不光是读圣经的话语而已,也不光是明白意思而已,并且是主把我们带到一个地步,使我们的灵和那话语后面的灵相同。

圣经的话是文字,不是声音,除了诗篇里面有的地方用『细拉』之外,全部圣经没有告诉我们什么地方要轻声的读,什么地方要重声的读。可是,当我们读文字的时候,如果连声音的轻重都不知道,那我们怎能晓得灵的情形呢!

圣经里有许多话是在那里请求、苦求,像传福音的人在讲台上请求、苦求人来信主一样。也许他知道罪人的痛苦,他看见罪人在神面前的前途是何等的危险,所以他求。也许他里面充满了主的爱,在那里盼望罪人回头,所以他求。在这一段圣经里面,需要有多少爱,有多少同情,有多少为罪人的感觉,所以才能求。我们读的时候,只要在这些感觉中缺少一件,就不容易明白这一段圣经。

在圣经里面有的话是责备的。如果一个人在神面前从来没有破碎过,那么当他读到圣经里有责备的话,就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。他不知道什么叫作灵受压才说责备的话,他只知道发脾气才说责备的话。他不知道外面虽然都是责备,而里面的灵不一样。

我们必须学习用灵去摸圣经的灵。圣灵为要训练我们的灵,就为我们安排了环境。我们要认识圣灵的管治是我们一生中最主要的训练,最好的训练。这是在圣灵的手里,不是在我们的手里。祂陆续的给我们管治,一个管治又一个管治,我们的灵就被带到适当的情形中。我们的灵被祂这样作一下,那样作一下;这一边给一个打击,那一边给一点喜乐;这一边给一点忍耐,那一边叫我们有所舍弃;祂把我们的灵带到刚刚好像我们所读的那一段圣经的情形一样。我们的灵被这样带到合式的情形,就看见话语的意思虽然没有增加什么,但是读起来会觉得里面透了,里面通了。当我们说出来的时候,话语还是这样,意思还是这样,但是我们知道我们说的是什么了,我们通了。这不是意思通,不是话语通,乃是灵通。这比话语深,比意思深,深到一个地步,就是清楚了、通了、透了。这就是神的灵把我们的灵带到和祂话语的灵相合。

摸着圣经话语的灵,不是方法的问题,而是人受对付的问题。我们的灵若没有被带到与写圣经的人的灵相同,那我们就至多只能作教师,却不能作先知;至多只能摸着道理,却不能摸着那个灵。我们这个人在神面前没有经过对付,没有经过管治,没有让神在我们身上一步一步的工作过,就好像隔了一层幔子来看圣经,无论如何,差得得远。我们的灵必须受对付,必须让神严格的对付。开头几年,我们能彀明白一点道理,明白一点事实;但是,要摸着灵不是容易的事,因为我们的灵没有豫备好,我们的灵还是不能用。我们需要在主面前有相当的时间,最少要用好几年的工夫,让我们的灵被带得正当,让我们的灵受击打、被破碎。灵一破碎,就很容易让圣灵把我们带到那一段圣经的情形里去。按事实来说,我们的灵要被带到与圣经的灵相同的地步,是需要相当年日的。在进入圣经的灵这件事上,人的聪明并没有什么用处。聪明也许能使我们明白话语快一点,但是聪明不能使我们摸着话语后面的灵。不管我们的想像力多强,也不管我们的领会力多强,都不能使我们进入话语的灵。必须圣灵把我们带到一个地步,使我们的灵与圣经的灵相同,我们才能进入那一段话语的灵里。

三 从品质的相同到度量的扩充

圣灵在我们身上作工,带领我们的灵和圣经的灵趋于相同。这是指品质的相同,不是指度量的相同。主耶稣的灵,超过我们何止千万倍,祂是神的独生子!品质的相同,不过是说祂有那一种的灵,我也有一点点;种类是相同的,但度数不一样。可是圣灵的管治,不只要带领我们的灵与圣经里的灵品质相同,并且要叫我们的灵的度量得着扩充。主用祂的灵来扩充我们的灵,这就是餧养。餧养是继续不断的。主今天给我们得着一点,过些日子又给我们得着一点,逐渐逐渐的增加,灵就得着扩充。能明白圣经,就得着餧养,就得着度量的扩充。明白圣经的起点,乃是灵的品质的相同;明白圣经的结果,乃是灵的度量的扩充。

比方:一个人会发脾气,他读神的话怎么读都读不进去。后来神击打他,使他稍为学习到一点忍耐;不是故意的去忍耐,不是人工的忍耐,乃是圣灵的工作,是自然而然的。他摸着这一种的灵再来读神的话,就得着基督的供应。神的话要供应他的灵,使他得的更丰富。他得着一点,又得着一点,一次一次的增加。圣灵的管治先叫人的灵与圣经的灵有品质上的相同,然后,再有度量上的扩充。这度量的扩充,是借着圣灵在环境里的管治,也是借着圣灵在圣经里的话语。圣灵借着环境的管治作拆毁的工作,圣灵又借着圣经的话语,把我们带进去得着供应,得着度量的扩充。圣灵借着祂的话供应一次,我们就多了一点;圣灵借着祂的话再供应一次,我们就再多一点。由于圣灵借着祂的话继续不断的供应,我们的度量也就继续不断的扩充。

我们能从圣经里面得着餧养,我们就要觉得圣经一直是新鲜的。从人看来,圣经这一本书,至迟在一千八九百年以前就已写成,除了能被我们想出它那一个时候的思想意识之外,就没有其他的特点了。但是事实上圣经当时的灵,今天仍旧在这里。今天我们去读圣经,好像圣经是今天刚刚写的一样。我们每一次用灵去读它,都觉得是新鲜的。这本书虽然已经有一千八九百年的历史,却并没有陈旧,因为这一本书是在灵里。许多书读了几遍就没有味道,可是圣经读了几十遍还嫌不彀,因为它在灵里面。我们如果凭着话语去读圣经,早就觉得旧了;如果凭着思想去想圣经,也早就觉得旧了;但是凭着灵去读,每次读,每次都觉得新鲜。什么时候,我们觉得有一段圣经没有意思,我们就要知道,不是圣经没有意思,乃是我们的灵不彀。无论那一段圣经,都充满了灵。如果我们的灵彀,就要觉得每一个地方都宝贵。如果我们不用灵来读圣经,那么即使把罗马书拿来读,即使把山上的教训拿来读,也觉得不过如此,没有什么意思。其实不是圣经没有意思,乃是因为我们的灵落下去了。我们的灵一落下去,就会觉得圣经平淡无味。灵一不彀,就读不出味道。灵一彀,就觉得圣经像刚写的时候一样新鲜。

圣经里的灵不知道多么丰富。人不要以为他的灵行,不要以为各方面的要求他都能应付。只有受过对付的人才能稍为懂得一点圣经。受过多少对付,才能懂得多少。因着我们所受的对付有限,有许多地方,多年以前所不懂的,到今天仍然不懂。因此,我们非受圣灵的管治不可。我们多受一个管治,里面就多有一点学习;而这个学习多到某一个地步,当我们的灵和神的话语的灵略有一点相同的时候,我们立刻就得着光,就得着启示,就吃一个饱。

四 灵要精细

为什么你读一段圣经觉得很宝贵,而另一个弟兄读这一段圣经却不觉得宝贵呢?那是因为你有这一段圣经的灵,他没有这一段圣经的灵。并不是他没有灵,乃是他的灵不是这一段圣经里的灵。有时候,可能有一段是他觉得宝贵而你不觉得的,你对这一段圣经一窍不通,像他对那一段圣经一窍不通一样。所以灵要精细,要有多方面的感觉。灵一精细,就能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中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。灵的情形越精细,认识圣经的范围就越广。一个人认识圣经的范围广或狭,多或少,就看他所受圣灵的管治有多少。我们只有多受管治,我们的感觉才能丰富精细。只有增加管治,才能增加感觉。人受过那一种管治,人才能明白那一段神的话。所以,对付的丰富是十分紧要的事。对付不丰富,感觉也不丰富。属灵的感觉若不彀丰富,那么对于圣经的认识也不可能丰富。

五 两个例子 (…从略)

例一 雅各的故事
例二 在哥林多后书里的保罗

《读圣经的方法》~起始的话

在前面我们注意读圣经的人,现在我们要注意读圣经的方法。读圣经,不只要有对的人,也必须有对的方法。我们把读圣经的方法分作三方面来看:第一,读圣经的要诀;第二,读圣经的实行;第三,读圣经的计画。

壹 读圣经的要诀

一 搜 寻

约翰五章三十九节说,『你们应当查考圣经。 』行传十七章十一节说,『这地方的人,贤于帖撒罗尼迦的人,…天天考查圣经。 』读圣经,第一件要作的事就是查考神的话。 『查考』在原文的意思是『搜寻。 』换句话说,我们要从圣经里得着什么,我们就要到圣经里去搜寻,好像丢了一件东西,要翻箱倒箧的去搜寻那一件东西。查考许多东西,是为着搜寻一件东西。在神这么多的话语中,有一句话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,有一句话对我们此时此地有属灵的帮助;或者对于我们所得的启示需要一句话来解释它,需要一句话把它发表出来,或者我们要明白圣经对于某一件事已往的启示到底是怎样;我们要得着这一些东西,就要到神的话语里去搜寻。我们对于圣经要用搜寻的态度来读它。搜寻的意思就是说,不着急的、慢慢的、仔细的来读。每一句话都要读到领会了才算数。读的时候要问:这句话是什么时候写的?是谁写的?是写给谁的?是在什么情境里写的?有什么感觉?为什么写这句话?写这句话是要达到什么目的?我们把这些问题慢慢的在那里问,仔细的在那里找答案,一直等我们找到了我们所要的才可以。

有时候我们去读一个问题,要把新旧约有关这个问题的字句都搜寻到。要一个字、一个字的在那里查,十分仔细的,惟恐一不小心,就把要紧的漏掉了。我们在神的话里面,有时候知道要找什么,有时候根本还不知道要找什么;有时候所要的是一件东西,有时候所要的是许多件。所以这一个搜寻的态度,应当非常小心、非常仔细,不可以让一个字、一句话随便的滑过去。我们要记得圣经是神的默示,默示的意思就是圣经的每一字、每一句都是神的话,都满了生命。因此,我们要非常谨慎的读它。

读圣经应该有耐心,有那一点不明白,可以等第二次再读,总要读到明白。如果神第一次就给我们光照,我们就能看见,感谢神。如果神第一次不给我们光照,我们没有看见,那我们还需要有第二次、第三次、甚至于一直到一百次仔细的搜寻。我们读圣经遇见有不明白的地方,不必焦急,不必勉强用脑力去想它、去领会它,不要勉强的去求光。用头脑想出来的东西,不是灵所阿们的;用头脑找出来的道理,是灵所恨恶的;所以不要用头脑在那里读神的话。要忍耐,要慢慢的搜寻,等候有一天神的时候到了,祂就给我们看见。

许多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,就是他们不是自己到圣经里去搜寻,而是去读别人所说的话。我们要知道,不管别人所能给我们的帮助有多少,但总得自己去读,总得自己去查考。我们不可以自己不读圣经而一直盼望从别人身上去得帮助。一面我们不轻看先知讲道,我们必须有先知的讲道和别的职事的彼此帮助,可是另一面圣经总得自己读,不可以只接受别人的话而自己不读。

二 背诵

保罗对歌罗西人说,『当用各样的智慧,把基督的道理,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。 』(西三16。)要把基督的话丰丰富富的藏在心里,最少就得背诵神的话。固然,背诵神的话,不一定能把神的话藏在心里,但是,不背诵神的话,就一定不能把神的话藏在心里。人如果光用头脑在那里背圣经,心没有接受,心在神面前不是敞开的,不是一个顺服、温柔的人,那么他虽然背诵了,也不能把神的话藏在心里。人如果以为他只要作一个温柔的人,只要作一个顺服的人,只要作一个向神敞开的人,只要作一个肯接受的人,而不背诵神的话,那他也同样不能把神的话藏在心里。

保罗对以弗所人说,『又当记念主耶稣的话,说,施比受更为有福。 』(徒二十35。)要记得主的话,就要背它,不背就不能记得。主耶稣在地上也背圣经。祂能随时引用申命记里的话去应付撒但的试探。 (太四1~10。)祂到拿撒勒进入会堂,能立刻把以赛亚书打开来,把祂从神面前所受的命令、所受的差遣说出来。 (路四16~21。)可见我们的主是一个熟读圣经的人。我们就更当如此,要仔细的读,认真的背。不然的话,读了多少,忘了多少,就没有什么用处。特别是青年人,一面要用搜寻的态度在那里读,另一面要记得它,背熟它。我们在得救之后的头几年中,就应该好好的背圣经。有许多地方的圣经需要背。像诗篇二十三篇、九十一篇,马太五章、六章、七章,约翰十五章,路加十五章,林前十三章,罗马二章、三章,启示录二章、三章等等,都需要背。记忆力强的人,也许一天能背十几节;记忆力差的人,也至少可以背一节。只要每天花五分钟、十分钟好好的读一节,一面搜寻,一面记住,那么,像加拉太书,像以弗所书,约六个月就可以背完;像腓立比书,约四个月就可以背完;像希伯来书,约十个月也可以背完;就是福音书,如果多花一点工夫,像约翰福音,约十八个月也可以背完。青年的弟兄姊妹,如果一开始就好好的读圣经,每天至少背一节,那么,新约中主要的圣经,差不多在四年中就都能背得出来。上面所说的进度,是就记忆力较差的人而言。记忆力较强的人,还不需要那么多的时间,还能背得快些。即使记忆力很差的人,如果在头四年之中,至少一天背一节,那么对于新约圣经的认识,也能有一个很好的根基。

我们在神面前如果心是敞开的,态度是温柔的,那么背圣经就相当容易;如果常常思念主的话,那么背诵圣经就很容易。我们一有空的时候就背圣经,那就能把基督的话丰丰富富的藏在我们心里。我们里面若不藏着圣经的话,圣灵要对我们说话就非常困难。每一次神给我们启示,往往都是应用圣经的话。我们不记牢圣经的话,启示就不容易出来。所以在我们的心思里应该藏有圣经的话。背圣经不是为着背圣经,背圣经乃是为得着启示作豫备。圣经记得熟、记得多,就容易得着启示、光照,容易让圣灵在灵里多说话。所以我们要多花一点工夫去背圣经。并不是背大意,乃是背字句。必须背得准确,不可模糊。

除了前面题到的那几处圣经之外,其余要紧的地方,也要把它们联合起来好好的背诵。像以色列人所走的路程,是很要紧的;以利沙跟以利亚所走的路程,保罗传道的路程,彼得传道的路程,也都是很要紧的,最好能把它们背出来。还有主耶稣在犹太地的工作经过多少地方,在加利利的工作经过多少地方,如果把它记住,就能把福音书中说到主的工作的部分读得相当清楚,因为主的工作分两大类:一类是在犹太地的工作,一类是在加利利的工作。还有像利未记的七个节期、六个祭,我们都可以花一点工夫去背诵。这些都是基本的东西。我们背熟之后,就能多看见一点神的话语所包含的是多么丰富。还有,像以弗所书里面保罗两次的祷告,和十次题起关乎圣灵的事,如果能背得出,也是相当好的事。诸如此类的圣经节很多很多,我们总要把它们记住。重要的经文要一章一章的背,零碎的要一节一节的背。此外,圣经六十六卷的次序也应当背熟。

三 比较

光是搜寻和背诵还不彀,还得把几处地方的圣经拿来作比较。

保罗在林前二章里说到属灵的事和属灵的人,我们把属灵的事与属灵的人拿来比较,就能有所看见。

诗篇三十六篇九节说,『在你的光中,我们必得见光。 』所以,并不是有光就彀了,乃是要有两个光才能解决,是从这个光引我们到那个光。光在圣经里是互相成全的。

彼后一章二十节说,『经上所有的豫言,没有可随私意解说的。 』我们很容易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,豫言不可按人的私意来解说。可是按着彼得的话的文法,乃是说,豫言不可随『它』的私意来解说。是『它,』不是『他。 』假定这句话的意思是豫言不可以随着读的人的私意来解说,那就彼得讲得很幼稚,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凭私意来解说神的豫言,这是一般基督徒都知道的,彼得可以不必再说了。其实彼得不是这个意思。彼得所说的私意,就是本处的意思。彼得说豫言不可随豫言的私意来解说,是因为豫言有它本处的意思。换句话说,神不是在一个地方就将祂的话都说完了。先知书里告诉我们,神的话是这里一点,那里一点。 (赛二八13。)因此,一切读圣经的人,都不可光按着本处的意思来解释。如果单凭着本处的意思来解释豫言,那就是凭着私意解经。例如:我们读但以理九章,就不可以单凭着但以理九章来解说。再如读启示录十三章,也不可以单凭着启示录十三章来解说。如果只按着但以理九章或启示录十三章本处的意思来解说,那就叫作私意的解说,那就违背了解释豫言的律。

神在这里给我们看见一个原则,就是读一处圣经必须和别处比较,不可以单凭本处的话。我们有了一处圣经的教训,就要注意到别处去寻找解释。这是非常紧要的事。基督教内异端的产生,多数是由于只抓住一两节圣经,而没有去寻找所有有关的圣经。撒但也曾引用几节圣经,但是撒但是用它们去试探人。我们要记得,凡多有比较,就少有私意。我们读一节圣经,如果能彀找出十节圣经来比较,那就可靠得多,如果找出五节圣经来比较,那也好,不过有五节总不如有十节好。比较得越多的就越好。如果只有一节,那就要小心,不要随便把很大的东西建造在上面;否则会发生危险,因为光有一节不大可靠。读圣经需要比较,不可单单按着本处来解释,必须有别处圣经节的合作才行。

例如:启示录十九章,主从天上降临来争战的时候,吐出口中的利剑,把所有的仇敌都灭了。如果光按着本处来解释,就会说主的口中有一把剑,甚至于会说这一把剑很快、很利、很亮等等。但我们读到这里,如果注意到圣经不可光按着本处的意思来解说,那我们就得去寻找『口中的利剑』到底是什么东西。找到以弗所六章十七节,就看见这利剑是指神的话。

再说马太二十五章的十个童女到底是谁,必须找到林后十一章二节,才知道童女是指教会说的。 (林后说一个,是指合一的教会;马太说十个,是指各人在神面前负责。『十』是两个『五』合成的,『五』是人在神面前负责的数目。)这种比较的读法,能给我们许多亮光。

还有,旧约和新约的比较,也是紧要的。如果我们能找到神在旧约里说话说到什么地步为止,神在新约里说话说到什么地步为止,我们就看见:神的话是进步的,启示的话是进步的。有许多话,旧约里有,新约里也有。例如启示录,要知道没有但以理书就没有启示录;但是,比较起来,启示录比但以理书进步多了。或者把启示录二章、三章和马太十三章来比较,把启示录四章、五章和腓立比二章来比较,把启示录六章和马太二十四章来比较,再下去就可以把但以理书带进来比较。彼此比较,彼此解释,就能彀看出从前所看不到的地方。

还有,四福章也可以拿来作比较。有的事情四卷福音书都说到,有的事情并不是每一卷福音书都说到,这里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。例如:马太没有说到主耶稣升天,只说到复活为止;马可就说到主耶稣升天;路加也说到主耶稣升天,并且说到圣灵降临;约翰就不题起主耶稣升天,只是说主要来。四卷福音书末了的记载不一样。我们就要问,为什么不一样?我们若是去找,就会找出:马太说主在地上继续作王,所以没有说升天;马可说主是神所差来的仆人,回到神那里去,所以说升天;路加说到得荣耀的人,所以说升天,并且说到圣灵降临;约翰说主是仍旧在天、仍旧在父怀里的独生子,所以不说升天。每一卷福音书都有它的特点,要比较了才看得出。

四 默想

约书亚一章八节和诗篇一篇二都告诉我们,人对于主的话应该常常的默想,继续的思想。我们在平常的时候,(不只在读圣经的时候,)也应该常常在那里默想主的话,学习让我们的思想变作圣经的思想。要在读圣经的时候,和不读圣经的时候,都一样的默想。像罗马八章六节所说的『圣灵的思想,』(『体贴圣灵的,』照原文应译作『圣灵的思想,』)意思是思念灵,念念不忘的思念灵,贯注灵。在原文里的意思不只是思念灵,并且是有一个『灵的思念;』不只是贯注灵,并且是有一个『灵的贯注。 』换句话说,思想总是一转就转到神的话上面去。不管在什么情形之下,我们的思想里就是贯注着神的话。不是用力去想它,乃是我们里面自然而然念念不忘。我们日常的思想就是读圣经的思想,不光是我们去想它的时候才有圣经,就是我们不去想它的时候,也是在圣经里,自然而然倾向到神的话里面来。

所以,默想有两方面:一方面是我们读圣经的时候的思想,一方面是我们经常的思想。我们读圣经的时候是在那里思想神的话;就是不读圣经的时候,也得在那里运用这个经过对付的思想。不是费力的去想它,乃是圣灵会使我们想到那个思想,使那个思想成为我们的习惯。这样,自然而然我们在神面前就能丰富起来了。

贰 读圣经的实行

一 时间的安排 (…从略)

第一段─读重一点的东西
第二段─读轻一点的东西
第三段─搜集
第四段─写经

二 记录

我们读圣经的时候,要一面读,一面笔记。每一个读圣经的人都必须有记录。需要有小的笔记簿,也需要有大的笔记簿。口袋里要常常带着小笔记簿,随时随地把好的思想记录下来。有什么疑问,也要随时记下来。除了小笔记簿以外,还得有总簿,就是大的笔记簿。我们把所想到的和所查到的材料,有系统的记在总簿里面,要一类一类的分清楚,才可供将来的查考。起初不要分得太细,只要笼统一点。如果用神学的方法来分,就分作父、子、灵、教会和将来的世界五类。再仔细一点也可以,不过初学的人只要这五类也就彀了。关于教会的豫表,可以放在教会一类之内。所有的道理,从称义一直到成圣,也都可以放在教会一类之内。起初可以豫备五本簿子,一类一本。过些日子材料一多,可以再分。

记的时候要细心的记。比方读罗马书的时候,在五章十四节、十七节、二十一节,有五个『王,』九节、十节、十五节、十七节,有四个『更, 』这些就要记下。又如马可十三章九节、十三节、二十节,一处说『为我的缘故,』一处说『为我的名,』一处说『为主的选民,』这三处为什么这样说?再如马太二十四章、二十五章,门徒在橄榄山上问主多少问题?有几节圣经回答这一个问题?有几节圣经回答那一个问题?门徒的知识少,他们的问题不可靠,所以他们的问题不多,而主耶稣所答的却有很多的话。这就要注意某节到某节是回答问题的话,某节到某节是主耶稣多加进去的话。这样,就对整个橄榄山上的豫言,能有一个透彻的认识。又如以赛亚六章五节、八节、十一节的三次『我说,』第一次的『我说』是认罪,第二次的『我说』是奉献,第三次的『我说』是交通。诸如此类,都要记下来。这些材料对于我们自己很有用处,对于别的弟兄姊妹也有用处。所有会读圣经的人,都是真花工夫的,不是碰巧而成的。

三 工具 (…从略)

读圣经像作工一样,需要工具。

圣 经
圣经汇编
圣经辞典
圣经分段的书

参 读圣经的计画 (…从略)

圣经是一部十分伟大的书,包括六十六卷,作者约有三十九人或四十人之多,内容非常丰富。我们读这部书,必须有计画。如果毫无计画的来读它,就不能有好的收获。现在我们从各方面找出了二十八种读圣经的计画。这些计画,我们若有时间,可以一一实行。比较年老的弟兄,也可以挑选几个方法来读。

一 主要的人
二 女人
三 豫表
四 豫 言
五 时代
六 题目
七 神和人的关系
八 纪年
九 数字
十 比喻
十一 神迹
十二 主在地上的教训
十三 比较四福音书
十四 大章
十五 过去、现在和将来
十六 救恩、圣洁和职事
十七 金石
十八 地理
十九 人名
二十 副歌
二一 祷告
二二 难处
二三 一卷一卷
二四 熟读几卷
二五 基督

许多人告诉我们说,圣经是专门讲基督的书。全部圣经的目的,都是为着使人认识基督。从旧约到新约,有一条线一直给我们看见到底基督是如何。我们能从创世记一章里寻到基督:二十六节神在神格里商量如何造人,下一节就说照着祂的形像造男造女。按文法,二十六节用『祂们,』二十七节应该用『他们,』但是二十七节是说『祂。 』相当明显,这里的『祂』是基督,因为在神格里只有基督有形像,所以实际去造的时候,是照着『祂』的形像造的。

创世记三章说女人的后裔。马太一章给我们看见,马利亚的儿子是女人的后裔。一路读下来,我们看见在创世记、出埃及记、利未记、民数记、申命记这几卷书里面,充满了基督。还有在大卫的事上,在被掳前的先知书里,像以赛亚书、约拿书,也充满了基督。在被掳时候的先知书里,像耶利米书、以西结书、但以理书,以及从被掳归回的先知书里,像哈该书、撒迦利亚书、玛拉基书,也都充满了基督。

我们不只从豫言里看见基督,也从许多的礼仪里看见基督。第一,在创世记、利未记里都有祭,一直到建造圣殿之后还有祭。在祭和牺牲里面能看见基督。第二,在长大麻疯的人得洁净里,在红母牛灰的洁净里,在祭司的洁净里,也能看见基督。第三,在祭司的职分里,在祭司所穿的衣服、祭司在神面前所办的事情里,也能看见基督。第四,在各种节期里,也能看见基督。

还有许多的人豫表基督。这有两种:一种是明说的豫表,一种是符合的豫表。什么是明说的豫表?主耶稣说,『看哪,在这里有一人比所罗门更大。 』(路十一31。)由此可见所罗门是主耶稣的豫表。主耶稣说,『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肚腹中;人子也要这样三日三夜在地里头。 』(太十二40。)这也明明说出约拿是主耶稣的豫表。还有加拉太三章给我们看见,以撒也是豫表基督的。可是,约瑟就不是明说的豫表。虽然约瑟的经历有许多点和基督一样,但是在全部新约中,找不到一个地方说约瑟豫表基督。所以,不只有人明明的豫表基督,也有一种人像基督,这一种是符合的豫表。亚当、挪亚、约瑟、大卫或者约沙法,都是这一类的豫表。

此外,还有其他的豫表。像吗哪、铜蛇、会幕、雅各的天梯等,都是豫表基督。在旧约里,有时候用两只鸟来豫表基督,有时候用两个王来豫表基督,有时候用两个祭司来豫表基督,有时候用两个领路的来豫表基督。两只鸟:一只代表死,一只代表复活。两个王:一个代表争战的,一个代表和平的。两个祭司:一个代表在地上的─亚伦,一个代表在天上的─麦基洗德。两个领路的:一个是代表领出埃及的,一个是代表领进迦南的。诸如此类的豫表,都是讲基督。

到了新约,我们看见在福音书里有基督的历史、基督的教训、基督的神迹、基督的豫言。在使徒行传里,看见祂今天的掌权。在书信里,看见祂住在人里面。在启示录里,看见祂将来的掌权。我们从创世记一直到启示录,把有关基督的那条线找出来,就得到一个很好的训练。

二六 辞
二七 道理
二八 圣经中道理的进步

每一个读圣经的人还得认识一件事,就是圣经乃是神借着多次多方的启示赐给我们的。 (来一1。)神不只是多方在那里启示,也是多次在那里启示,并且每一次神的启示总比前一次进步。我们必须从圣经里读出神的道理是如何进步的。这并非说圣经里的启示是不完全的。神在全部圣经里的启示是完全的。可是,神的启示是逐段进步的。神在第一个阶段里有祂的启示,到第二个阶段里,神的启示再加上去,到第三个阶段里,神的启示又加上去,到以后的阶段里也是这样,一直到完全的地步。神的启示在每一个阶段里,不能说是不完全,可是比起全部的启示来就显得不彀完全。像神对亚伯拉罕所启示的,在亚伯拉罕的时候是完全的,可是今天我们从全部启示看来,就觉得当初亚伯拉罕那个时候的启示是不彀的。所以我们要学习看见:神的启示如何从亚当来,神的启示如何从挪亚来,神的启示如何从亚伯拉罕来,神的启示如何从以色列来,神的启示如何从摩西来…,一路下来,神的启示越过越进步。

我们还得学习把神时代的道理和神永远的道理加以分别。在圣经中有的道理是为着一个时代,有的道理是为着永远的。有时候,神对于一个时代出了一个命令,但是那个命令并不是为着永远的。例如:神吩咐以色列人要把迦南人灭绝,这是时代的道理,不是永远的道理。我们要找出时代的道理,也要找出永远的道理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有的话是时代的话,是对当时的人讲的,不是对所有的人讲的;也有许多话是永远的话,那些话对当时的人讲和对以后的人讲是一样的。读圣经要分别什么是时代的道理,什么是永远的道理;什么是那个时候的,什么是一直继续到永远的。这两个要分别得很清楚,否则会遇到许多难处不能解决。

有许多人有一个错误,以为所有旧约的话都是为着旧约的人说的,就把全部旧约都当作时代的道理。有许多人另有一个错误,说所有旧约的话都是对我们说的,就把全部旧约都当作永远的道理。我们要把时代的道理和永远的道理分开。神对于某一个阶段的人说的话,如果只有当时的用处,我们就称它作时代的道理;如果对于每一个阶段的人都有用处,我们就称它作永远的道理。而永远的道理是有进步的:在这一个阶段里,神只说一两句话;在那一个阶段里,神再多说一两句话。但是有一点我们要注意,就是道理的进步只能在圣经的范围之内;在圣经以外的道理,不能算是道理的进步。

我们读创世记,看见神是创造者,神是管理者,神是赐律法者,神是审判者,同时我们也看见神是救赎者。我们从旧约里看见关于神的道理是越过越进步的,全部旧约把这五方面讲得很清楚。在创世记里,我们也看见人的创造是荣耀的,人的堕落是羞愧的,人需要救恩,人寻找神,人用行为想得救。创世记里关于人的道理是这样讲,全部新约书就把这五个关于人的道理讲得更仔细。这就叫作道理的进步。

从亚当起,一直到撒母耳为止,我们看见『神治,』神直接管治祂自己的子民。从大卫、所罗门起,一直到被掳到巴比伦为止,我们看见『王治,』神借着君王管治祂的子民。从巴比伦回来到主耶稣为止,我们看见『先知和祭司治。 』从『神治』到『王治,』到『先知和祭
司治,』从起头到末了,是从外面的约束走向里面的约束。外面失败了,但是里面有『义』来了。那个道理越过越进步。

到了新约,四福音明显的讲到基督,那是更进步了。我们可以把四福音分作七大段来看:

(一) 主耶稣在那里证明祂是弥赛亚。那是在耶路撒冷、犹太地、撒玛利亚,就是约翰一到四章的情形。

(二) 弥赛亚的证明一过之后,天国的问题就出来。像马太四章,天国的宣告;五章到七章,天国的内容;十三章,天国的奥秘。第二段是进步到天国的问题。

(三) 关于证明神的儿子的身位,是从主变饼给五千人吃饱起头的,这就是约翰福音所特别记载的。虽然别人也记载,但约翰所记的有它特别的用意。约翰特别记载主变饼给五千人吃饱的事,是证明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。从这里下去,就是彼得在该撒利亚承认主是基督,是永生神的儿子。再接下去,就是主在『变化山』上改变形像。这些都是为着证明主耶稣的身位。

(四) 从『变化山上』下来以后,祂就面向耶路撒冷去。这一位基督是受苦的、受死的。 (太十六21,路九51。)

(五) 主耶稣进了耶路撒冷,就讲到祂的再来。接下去是马太二十四和二十五章主在橄榄山上的豫言。

(六) 逾越节的晚上,主耶稣在一间楼上对门徒讲道,是讲圣灵降临的问题,和葡萄树的比喻等等。 (约十四~十七。)

(七) 复活的基督给门徒传福音的使命。

我们在读福音书的时候,把关于基督的这七段历史,像七座山峰那样摆好之后,就能对主耶稣所作的事有一个相当清楚的认识。

到了使徒行传,比较重要的有三件事:(一)主耶稣的复活,(二)主耶稣的掌权,(三)主耶稣的赦免。就是说,有一位复活的主,祂今天掌权,同时,今天又要传赦罪的道给所有的人。可见使徒行传比福音书更进步了。

到了后来,保罗的书信来了。我们要注意保罗的书信在圣经里的次序,和他写书信的年代的次序。他最先写的是帖撒罗尼迦前书,第二是帖撒罗尼迦后书,第三是哥林多前书,第四是哥林多后书,第五是加拉太书,第六是罗马书,第七是腓利门书,第八是歌罗西书,第九是以弗所书,第十是腓立比书,第十一是提摩太前书,第十二是提多书,第十三是提摩太后书。 (希伯来书如果算是保罗写的话,那就在提摩太前书之前。)保罗的这些书信,可以分作四类:

(一) 帖前、帖后是讲主再来。

(二) 林前、林后、加拉太是更正一般信徒的错误。

(三) 罗马、腓利门、歌罗西、以弗所、腓立比是讲基督。

(四) 提前、提多、提后是讲教会的行政、秩序等一般的问题,对于启示并没有增加,因为神给保罗的启示到以弗所书已经达到最高峰了。

由此可见,圣经中的道理是一直在那里进步的,进步到保罗的时候,教会的问题完全解决了,信徒的错误也完全更正了,教会的丰富一直出来,基督的再来的问题也题出来了,这是进步。至于下面的希伯来书、雅各书、彼得前后书和犹大书,是另外一种性质,另有它们的特点,有人称它们为『普通的书信。 』希伯来书给我们看见新约,雅各书给我们看见行为,彼得前后书给我们看见受苦与希望,犹大书给我们看见真道的保守。这些书信是为着解决基督徒零碎的问题,在启示上并没有进步。到了最后,有约翰的书信和约翰的启示录。在这里面,约翰又进了一步。保罗给我们真理,约翰给我们神学。约翰特别给我们看见基督教的那个实际的东西,就是神的生命。约翰的书信和他的启示录是把我们带到神的面前。

圣经里面的道理都在那里进步。每一个道理都有它的最高峰。在这一卷书里有启示,在另一卷书里又增加启示…,到了又一卷,启示就达到了最高峰。例如:『义,』要从马太福音起,看义怎样动身,(其余三卷福音书不必多注意,)到了罗马书、加拉太书,义的路已经走到最高峰。又如教会的问题,从马太十六章动身起,一步一步走到以弗所书就解决了。再如生命的问题,是从约翰福音动身的,一直到约翰的书信,就到了最高峰,这个问题就解决了。

这样一卷一卷的去看,就能看见问题从那里开始,在什么地方有补充增加,在那一卷书把这个问题彻底的解决了。很希奇,在有一卷书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之后,下面就不讲了。总有一卷书解决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;解决完了之后,对于这些问题或者是不题,或者是略过去,再没有新的启示了。到全部圣经都写完的时候,神的启示也都达到了最高峰。神的启示一直增加到圣经的终了,就达到最完全的地步。

所以,我们读圣经的时候,要作两件事:第一,要找出圣经里的启示在那里,就是有一个道理是从什么地方起头的;第二,要找出在什么地方有新的意义或者新的启示。一步一步的找出来,记下来。在这一卷里有这一个起头,在那一卷里有新的解释,在另外一卷里有新的启示。不管是新的解释也好,是新的启示也好,都把它编一下。我们把所有的启示、解释,合在一起,分析清楚,来断定一个真理,这就是神学。正规的神学,就是要看见圣经里的真理。这个可以叫作教义的神学。我们这样去读,就能对圣经的真理有清楚的认识。

关乎读圣经的方法,我们讲到这里为止。

最后,我们还要重复的说,人必须对。不然的话,即使把前面所说的二十八种读经的计画都作到了,仍然于我们无益,因为『字句是杀害的,而灵是给生命的。 』(林后三6,照原文直译。)我们并不是说,要等人豫备到了完备的时候才去读圣经,而是说,在读圣经的中间,一定要注意人在神面前的情形。我们必须一方面在神的面前有对的情形,一方面在读圣经的方法上也肯多花工夫,这样才能有丰富的收获,才能有丰富的供应。

—–

 Posted by at 1:32 AM